本文作者:访客

堂食与外卖“双标”怎么成了生意经 信息差下的牟利手段

访客 2025-07-19 15:51:09 28615
堂食与外卖存在“双标”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些商家利用信息差牟利的手段,这种现象反映了餐饮行业中的不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家通过堂食和外卖采取不同的标准,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法治日报》调查显示,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承认,其店铺对堂食和外卖使用不同标准:听到外卖订单提示音后,他会用冷冻食材制作外卖餐品,而堂食则使用新鲜烤串。专家指出,这种利用信息差的经营行为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亟需多方协同治理。

餐饮“双标”现象本质上是商家利用堂食与外卖信息差来牟利。消费者线上下单时很难察觉后厨食材品质与加工过程,密封餐盒也掩盖了分量缩水问题。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冻肉代替鲜肉、以预制菜替代现炒,甚至减少食材分量,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践踏。

更令人担忧的是,“双标”背后可能隐藏食品安全隐患。数据显示,使用过期原料制作外卖的投诉量远高于堂食同类投诉。当消费者为了便利选择外卖时,却面临健康风险,这种体验正在消耗整个行业的信誉。

诚信是餐饮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些坚持堂食与外卖品质一致的品牌已经通过市场反馈证明了正道的价值。例如,杭州某面馆坚持“外卖与堂食同锅同灶”,虽然成本增加了15%,但复购率提升了近四成;成都某火锅店公开外卖后厨监控,让消费者实时看到食材处理过程,半年内外卖订单量增长200%。这些案例表明,消费者愿意为“放心”买单,而耍小聪明的“双标”行为最终会自食其果。

解决餐饮“双标”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推广“阳光厨房”工程,要求外卖商家公开后厨操作与食材来源;平台方应建立“品质溯源”机制,对存在“双标”行为的商家实施流量限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同样关键——当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口碑差的“双标”商家,当“外卖品质”成为新的消费风向标,商家自然会明白糊弄消费者的代价远比坚守诚信要高得多。

餐饮业的发展不应是一场与消费者的“心理博弈”,而应是用品质赢得信任的良性循环。无论堂食还是外卖,消费者打开餐盒时都应看到与宣传一致的食材与分量,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期待,也是餐饮业不可逾越的底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