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找:遵循养生原则

访客 2025-07-20 13:49:35 41870
遵循养生原则,入伏时节需注意“三不做”,以免疾病缠身,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体包括避免过度贪凉、避免饮食过于油腻、避免过度运动等,只有做好这些预防措施,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唐代诗人李频的这首《避暑》描绘了伏日景象。2025年7月20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到来,标志着长达30天的三伏天正式开始。


农谚说“晚入伏,热死牛”,今年是近60年来最晚进入伏天的一年,高温天气将持续较长。古人总结出“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找”的原则,提醒人们在这一时期注意养生保健。


三伏天分为初伏(7.20-7.29)、中伏(7.30-8.8)和末伏(8.9-8.18),其特点可概括为“三高一低”:高温高湿、高病发风险、低气压闷窒。此时气温常超过40℃,湿度高达80%以上,人体排汗散热效率降低。此外,心血管负荷增加,消化功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尤其是有旧疾的人更需注意防护。空气含氧量减少,易引发胸闷气短,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尤为敏感。


在这样的天气下,要注意外避暑邪,内护阳气。防寒气侵入比防热更重要。“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找”具体指:


  1. 不贪凉贪冰:避免直吹空调、吃冰镇西瓜和喝冷饮,以免导致身体温度骤降,引发腹痛腹泻或“空调病”。选择温热食物如乌梅饮,并注意保护膝盖和大椎穴。

    2.不熬夜劳作:伏天昼长夜短,应避免熬夜工作,以防肝血难藏,加剧心火亢盛,导致失眠、血压波动。建议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中午适当午休。

    3.不剧烈运动:适度锻炼,避免大汗淋漓,以免体内钠钾失衡,诱发低血压或中暑。运动后补充淡盐水,防止脱水。伏天之道在于藏锋守拙。真正的智慧不是与烈日对抗,而是顺应时势,安其位避其害。遵循这三项原则,才能健康度过三伏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