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职业背债人背后的真相 包装贷黑幕揭晓
本文揭露了职业背债人和包装贷黑幕的真相,这些职业背债人利用虚假的贷款申请材料和手段,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包装贷黑幕则是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构企业资质和业绩等手段,将贷款包装成优质项目,进而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本文揭示了这些行为的真相,提醒公众警惕此类风险,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法金融中介乱象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包装贷”骗贷套路尤为严重,已经形成金融“黑灰产”。所谓“包装贷”,是指一些非法贷款中介通过虚构职业、包装资产、伪造流水等手段,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符合贷款条件的人,从而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从中分赃分成。最终,这些被“包装”的人成为了“职业背债人”,即老赖。
最近,村民黄某礼收到了当地法院的四份判决书,显示他分别借了农业银行34万元房贷和6万元装修贷,农商银行3.5万元装修贷,以及邮政储蓄银行4.8万元农户贷,共计48.2万元。黄某礼表示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绝对还不起这笔钱。
黄某礼今年53岁,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勉强过日。有一天,一个做“包装贷”的黄姓贷款中介找上了他。中介声称可以帮助他从银行贷出80万,只需还一年就不用再还,黄某礼心动了。尽管他知道这是违规违法的行为,但他还是同意了。
为了牟利,黄某礼在中介带领下打印了一份征信报告,显示他没有任何征信记录,为“白户”。随后,他们找到了一位陈姓贷款经办人,对方承诺可以贷出30万,但需支付25%的分成。
谈好分成后,黄某礼把身份证和银行卡交给了陈某,任由其进行“包装贷”。这主要包括包装客户名下的资产和流水。首先,陈某找到当地炒房客游某,游某将一套价值20万左右的二手房以近两倍的高价卖给了黄某礼,以此套取大额贷款。房产交易完成后,陈某又安排黄某礼与另一拨贷款中介荣某继续配合,套取第二笔装修贷。
黄某礼虽然没有实际工作,但他在申贷表上填写的是当地某建设公司。对此,记者向农行了解情况,发现黄某礼提供了虚假的收入证明。通过虚构就业、伪造收入证明,黄某礼顺利贷出了第一笔款34万元房贷。
接下来,黄某礼又通过伪造工资流水和作假的装修现场,顺利从农商行贷出了3.5万元装修贷。有了第二笔贷款还不够,黄某礼又借着所谓的装修搞到了第三笔贷款6万元。最后,他还通过邮储行专门扶助农户种养殖的“毛竹贷”套取了第四笔贷款4.7万元。
自始至终,黄某礼既没还款能力,也从没想过要还款。面对黄某礼的投诉,邮储行客户经理甚至提供资金帮助他还款清账。就这样,在黄某礼的配合勾结下,在非法贷款中介和银行个别人员的里应外合下,黄某礼名下四笔贷款全部造假过关,最终背上了48.2万元的债务,成为“职业背债人”。
对于这种“包装贷”,当地金融监管局进行了相关调查,指出银行存在贷前不尽职的问题。记者走访发现,当地像黄某礼这样被不法贷款中介“包装贷”出来的“职业背债人”还有不少,他们也都收到了法院的判决书。这类职业背债类违法犯罪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损害了社会信用体系,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依法严惩,多方共治,斩断黑灰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