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

访客 2025-07-21 09:06:56 66192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在活动期间开放,平时闲置成为摆设,这一惠民工程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未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公厕建设应充分考虑使用频率和实际需求,确保长期可持续地为村民服务,建议加强管理和维护,提高公厕利用率,使其真正成为惠及民众的实用设施。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近日,《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山西运城稷山县吉家庄村新建的高标准公厕常年处于锁闭状态,仅在领导视察或村内举办活动时才对外开放,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村民们无奈之下,只能继续使用老旧旱厕,新建公厕沦为摆设。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

吉家庄村作为运城稷山县的示范村和未来乡村建设项目的试点,近年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在“厕所革命”政策推动下,村里投入资金新建了一批高标准公厕,旨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些设施齐全的公厕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新建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内部设施崭新且一应俱全,墙上还张贴着清晰明了的日常管理制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公厕大门紧锁,无法正常使用。距离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老旧旱厕依旧散发着刺鼻异味,村民们只能在此解决日常如厕需求。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

当地村民反映,新建公厕自建成以来,极少向村民开放,只有在村里举办重大活动或有领导视察时才会短暂开启。一位村民无奈地表示:“新建的厕所看着挺好,可就是用不上,我们还是得用又脏又臭的旱厕,这‘厕所革命’到底革到哪儿去了?”

农村高标准公厕仅活动时开放 惠民工程变摆设

吉家庄村委会工作人员解释称,平时关闭公厕主要是为了省却日常清扫的麻烦,同时担心村民素质较低,使用公厕会造成设施损坏、卫生状况难以维持等问题。然而,这种说法遭到了村民的反驳,村民们认为,既然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公厕,就应该让大家使用,而不是以各种理由将其闲置。

记者在“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上查询到,“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 (新建公厕) 合同公告”显示,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合同金额高达230.28万元,计划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如此巨额的投入,本应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如今却打了水漂。

记者前往运城市稷山县农业农村局询问这23座公厕的具体分布及开放情况,但并未得到明确答复。随后,记者联系了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只要公厕不是处于维修状态,就应该对外开放。然而,记者三次前往吉家庄村实地调查,均发现公共厕所大门紧锁,无法正常使用。即便记者拨通吉家庄村村委电话后,对方虽表示公厕已经打开可以使用,但实地情况依旧是大门紧闭,村民们依旧无法使用新建公厕。

农村公厕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 (2021 - 2025 年)》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并落实管护责任。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也强调农村公厕要“用得上、常受益”。然而,稷山县吉家庄村的这一现象显然与政策要求背道而驰。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众多网友纷纷痛斥这种形式主义行为,质疑“厕所革命”为何会演变成“厕所锁门”。央媒也对此事进行了批评,指出这种将惠民工程沦为“面子工程”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尚未针对此事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何让这些新建公厕真正“开门迎客”,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重拾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成为摆在稷山县相关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