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中欧峰会有哪些重要意义 技术主权成焦点
本届中欧峰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更在技术领域展开深入探讨,技术主权成为焦点,双方就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峰会的举办对于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欧洲试图通过一系列策略吸引中国的电动车产业进入欧洲,目标是让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来欧洲建厂。他们希望通过市场准入作为诱饵,确保这些企业在匈牙利、德国等地生产的产品被视为“欧洲制造”,从而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和税收。
此外,他们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核心技术。工厂一旦建立,本地工程师和供应商会参与其中,时间一长,人员流动和技术渗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引厂学艺”的策略在欧洲过去曾多次成功,但这次情况不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但北京的一纸禁令直接破坏了她的计划。实际上,欧盟政客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偏差。他们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家补贴、巨大产能和低廉价格,但其实中国真正的王牌是自主研发、快速迭代的技术体系。这一体系才是驱动整个产业的关键。
当欧洲还在为充电桩标准和电池厂环保审批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在讨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成本控制。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决定了欧盟的策略注定无效。他们挥舞规则大棒,却发现对方已穿上技术铠甲,敲打无济于事。
相比之下,美国虽然也感到焦虑,但更加务实。他们一边打压,一边欢迎宁德时代在美国建厂,因为他们明白逼得太紧只会把中国产业链推向亚非拉地区,最终损害自身利益。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限制8项关键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的出口,这一招精准打击了欧盟的“引厂学艺”战略。工厂可以开工,但最核心的工艺流程和材料配方被严格保护。欧洲人可以得到先进的组装车间,但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冯德莱恩的反补贴调查和市场准入威胁瞬间贬值,因为中国亮出了技术主权这张底牌。她之前的强硬姿态现在看起来像是一场笑话,如果真的不出席中欧峰会,那等于主动放弃谈判桌。因此,不管心里多憋屈,这场峰会她也得参加。
媒体上流传出的所谓三项“最后通牒”更像是输掉里子后找回面子的喊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用实例反驳欧盟的双重标准,指出欧洲空客公司和德国汽车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种反问直接暴露了欧盟的虚伪。
更让冯德莱恩无力的是,欧盟内部并不统一。匈牙利欢迎比亚迪建厂,德国的大众和宝马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他们的老板公开警告离开中国市场不可想象。这些声音使得布鲁塞尔的强硬表态更像是政治秀。
这场交锋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仅仅拥有市场和资本已经不足以稳坐庄家。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中欧峰会无论开或不开,谈成或谈崩,基调已被重设。欧洲必须学会与一个在技术上平起平坐甚至领先的伙伴进行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