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破茂政府失利的根源是什么 反安倍情绪的镜花水月
石破茂政府失败的根源可归结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未能有效应对经济困境、处理社会不公问题,以及在应对疫情等危机时的表现不佳等,反安倍情绪的镜花水月也反映了民众对前安倍政府遗留问题的失望和对现任政府期望的落空,政府需深刻反思,寻求改革和创新,以回应民众期待。
石破茂政府失利的根源是什么?石破茂登上日本首相之位,曾经看起来是如此不可能,简直像一场高烧时做的梦。近10个月过去,石破茂的任期比许多人预期的都要长——多亏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带来的“国家危机”给他的政治生涯续命。然而,随着20日参议院选举临近,而贸易协议仍毫无眉目,不少人开始怀疑这场高烧终于要退了。
参议院选举向来乏味,权力也有限。2022年竞选期间,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是唯一的例外。但正因那起事件的连锁反应,日本政坛陷入数十年来最混乱的时期。自民党正踉踉跄跄地走向一场可能载入史册的惨败。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在众议院并不占多数席位。尽管他超出预期地撑到现在,若20日再遭重挫,日本恐怕得在三年内迎来第三位首相。石破茂让自民党失望之处不少,但首当其冲的是他没能胜任这个职位。去年9月他靠自己的高人气被推上台,但人气不过是镜花水月。公众喜欢的只是“石破茂”这个概念——一个反安倍情绪的化身。
2025年5月爆发的“黑金丑闻”撕开了石破茂政治生涯的虚伪面纱。《文春周刊》披露他在担任议员期间通过地产公司收受3000万日元非法献金,且未按规定记录在案。这一事件与2014年自民党“商品券丑闻”形成历史呼应——当时安倍晋三因向议员赠送违规礼品被迫改组内阁,而石破茂此次的涉案金额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石破茂在2024年竞选时曾信誓旦旦承诺“推进政治与金钱问题的解决”,但如今其得力干将赤泽亮正也被卷入同一丑闻,凸显自民党“金权政治”的顽固性。
这场丑闻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选择性发酵”。尽管《文春周刊》掌握了详细的资金流向证据,但石破茂以“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为由全盘否认,而下根正宏在国会的公开指控却未能引发舆论共振。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日本社会对政治腐败的集体麻木——在日元贬值、物价飞涨的背景下,民众更关注“菜篮子”而非首相的“钱袋子”。
石破茂执政期间,日本经济陷入“滞胀”泥沼。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零增长,而核心CPI同比上涨4.2%,创1982年以来新高。其经济政策被批评为“新瓶装旧酒”:一方面延续岸田文雄的“撒钱式刺激”,宣布向每人发放2万日元现金补贴,却导致财政赤字率突破7%;另一方面重弹“地方创生”老调,试图通过基建投资拉动增长,却使地方政府债务率升至GDP的260%。这种政策组合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家庭实际收入连续5个月下降,中小企业破产率同比上升18%。
汽车产业的困境尤为典型。面对美国25%的关税,丰田、日产等企业被迫将出口价格下调19.4%以维持市场份额,导致2025年上半年行业利润率缩水至3.7%。更严峻的是,美国关税引发的“阵营化”效应正在显现:越南电子元件产能向墨西哥转移,而日本车企为规避关税,计划未来两年在美投资140亿美元建厂。这种产业外迁不仅威胁50万个就业岗位,更可能使日本丧失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主导权。
石破茂的外交策略呈现出“强硬表态与实质妥协”的诡异组合。在关税谈判中,他多次宣称“日本不能被看扁”,甚至将谈判比作“赌上国家利益的战斗”,但实际却在关键领域节节败退:同意将美国牛肉关税从38.5%降至20%,开放医疗设备市场,却未能换取美国在汽车关税上的任何让步。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被在野党痛批为“投降主义”。
日美关系的恶化已超越经济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在关税问题上施压,更在安保领域提出新要求:要求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2%,并承担驻日美军75%的经费。这种“经济-安全捆绑”策略使石破茂陷入两难:若拒绝,可能招致更严厉的关税报复;若接受,将引发国内民众对“军事扩张”的强烈反弹——2025年5月,3.2万名民众在东京集会反对修宪,高呼“不要用税金买战争”。
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成为石破茂政治生命的“倒计时钟”。自民党若想维持参议院多数席位,需在本次选举中至少获得50席,但最新民调显示,自民党预计仅能获得35-40席,公明党9席,合计可能低于50席。这种颓势在传统“铁票仓”尤为明显:鹿儿岛、宫崎县的自民党候选人支持率跌破40%,而在野党候选人通过“下调消费税”“限制外籍劳工”等议题成功分流保守选民。
石破茂的竞选策略暴露其执政困境。他一方面抛出“2040年GDP达1000万亿日元”的宏大目标,另一方面却无法解释如何实现这一愿景;他设立跨部门事务局应对外籍劳工问题,却被批评为“转移矛盾的政治秀”。更致命的是,自民党内部的“背叛者联盟”正在形成: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公开质疑其领导能力,而“水月会”成员中已有12人私下接触在野党寻求合作。
若参议院选举失利,石破茂或将面临多重危机:首先是宪政危机——自民党在众参两院均沦为少数派,可能触发二战后首次“双重选举”;其次是党内危机——自民党六大派阀仅剩“麻生派”完整,其他派阀或解散或分裂,石破茂下台后可能出现“无人愿接首相印”的尴尬局面;最后是社会危机——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警告称,若政权更迭引发政策真空,美国可能趁机将关税税率提高至30%,导致日本GDP萎缩1.2%。
这种困境折射出自民党“失去的三十年”。自安倍晋三遇刺后,自民党已更换三任首相,却始终未能解决“少子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石破茂的失败,本质上是自民党“保守改革”路线的破产——他既想维持对美依附,又试图通过修宪彰显“战略自主”,这种矛盾最终将其吞噬。
石破茂的政治生涯,是日本战后政治体制危机的缩影。他的崛起得益于反安倍情绪的短暂聚合,而他的衰落则暴露出日本精英阶层应对危机的无能。在全球化深度重构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口号政治”和“战术投机”维系权力的努力,最终都将被历史碾碎。若日本不能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外交战略上进行根本性改革,等待它的将是更漫长的“失去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