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片报价飙涨60%背后 政策驱动涨价潮
硅片报价飙升60%,背后受政策驱动引发涨价潮,这一趋势对产业和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政策因素成为推动硅片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行业内需和全球供应链紧张也加剧了涨价态势,尽管对产业和消费者带来挑战,但这也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的趋势。
光伏行业正经历由政策驱动的涨价潮。截至7月23日当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N型致密料成交均价分别达到4.68万元/吨和4.38万元/吨,环比涨幅均超过12%。多晶硅N型颗粒硅上周环比上涨15.17%,本周继续上涨7.32%,报4.40万元/吨。与7月初相比,多晶硅N型复投料、N型致密料、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分别上涨34.87%、36.45%、31.34%。硅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硅片价格的上升。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截至7月17日当周,N型G10L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为1.05元/片,周环比上涨22.09%;N型G12R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为1.15元/片,周环比上涨15.00%;N型G12单晶硅片(210*210 mm/130μm)成交均价为1.35元/片,周环比上涨13.45%。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当周,N型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为1.10元/片,N型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为1.25元/片,N型单晶硅片(210*210 mm/130μm)成交均价为1.45元/片,上述硅片价格周环比涨幅在7.4%~10%,较7月初涨幅均超20%。
市场传出头部企业新一轮报价:183N每片1.45元人民币、210RN每片1.65元人民币、 210N每片1.93元人民币,这些报价较7月初硅片成交均价飙涨超60%。尽管尚未落地,但市场已出现预期回暖迹象。一位头部硅料大厂人士表示,硅片报价确实已经较高,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正在采取实际行动。
多家光伏企业相关人士确认,硅片涨价确有其事,但目前价格尚未开始传导。光伏产业链通过涨价宣告其存在感,这场由成本与供给收缩推动的涨价能否顺利传导至下游组件乃至终端电站,对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核心矛盾是助力还是阻碍,市场正在等待答案。
硅料价格下限稳定,上限处于博弈阶段。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硅料价格长期低于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线,导致四大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面临不同程度的业绩亏损压力。硅料低迷的价格也导致企业开工率下调,国内光伏多晶硅企业在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减产降负荷,平均开工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达到40%以下。根据硅业分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国内产量累计约59.7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4.1%。
针对硅料环节的产能整合,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曾表示,“‘以大收小’中的大企业和小企业没有明确标准,希望用相对先进的产能或更大的品牌去整合光伏产业的上游端。”据此前报道,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亚洲硅业、东方希望等6家多晶硅行业的头部企业酝酿成立基金,用以并购、整合其余硅料产能,规模高达700亿元。若顺利实施,将助力硅料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今年下半年,光伏行业的产能问题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7月3日,工信部召开会议,会后光伏产业链价格率先做出积极反应。硅料价格上涨,报价区间提升至4.5万元/吨~5.0万元/吨,硅片价格同步止跌走稳。硅料价格正处于高度博弈阶段,特别是相对较高价位的硅料。但下方的价格支撑已经稳定,意味着硅料价格下限有所保障。
硅料成本的快速攀升直接传导至硅片环节。7月16日当周,硅料价格延续涨势,硅片价格集体上涨。硅片企业本月陆续执行减产降负荷计划,行业供应缩减。数据显示,当周行业整体开工率小幅降低。在硅料供应趋紧和成本推动下,硅片企业顺势提价。随着上游硅料供应收缩,硅片环节自身的库存也处于持续去化状态。当前企业新订单的接受情况以及对涨价的执行力度成为观察本轮涨价可持续性的关键窗口。
硅片价格跳涨会对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形成成本压力。根据硅业分会数据,上周下游电池片出现小幅度试探上涨,组件价格则维持稳定。但对比硅料与硅片的强势提价,电池片的涨幅极为温和。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上游硅料价格方面,若后续高价料持续成交,则将进一步对硅片与下游价格形成正向支撑。但在去库存与减产的双重作用下,硅片价格长期下行压力已获缓解。后续关键仍将取决于硅料价格能否持稳并延续上行,以及实际成交能否支撑新一轮报价调整。
组件端对成本提升具有高敏感性。除此之外,组件环节作为直面终端客户的最后一环,仍面临较高库存压力。当上游成本上升和去库需求同时叠加下,组件企业不得不慎重考虑新订单的定价,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终端电站的接受度,涨价潮的价格传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位头部光伏电站企业人士表示,从硅料到下游电站,产业链跨越多个环节,单一环节的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尚不明显,后续仍需经历深度调整与落后产能出清的关键阶段。虽然目前国内外光伏市场终端需求无大规模回暖迹象,但市场行情较前期消极已转向较为积极态势。
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刘继茂对本轮“涨价潮”能否解决光伏行业核心矛盾仍有疑问。他认为,光伏行业情况特殊,落后产能非常少,单纯靠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并不能让多余的产能出清。涨价求生的短期诉求与产能出清存在矛盾。当价格回暖时,拥有较大产能的企业可以赚取更多利润,从而缩减减产意愿。组件价格提升短期内会让各产业链表面财务上减少亏损,但会让产能出清之路变得更漫长和复杂,下游装机量也会大幅下降,反过来又会让上游的亏损持续时间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