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名商家称外卖到手收入减少 非理性补贴引发担忧
近日多名商家反映称,外卖到手收入减少,引发关注,商家表示担忧,认为外卖平台的非理性补贴政策是导致其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正在对商家和外卖行业的盈利状况造成影响,关于此事的具体原因和后续发展尚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7月24日,美团在上海召开外卖行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邀请商家、学者和行业协会代表就行业发展问题建言献策。会上,多家全国连锁品牌、上海本地餐饮及个体商户表达了担忧:被迫参与价格战、外卖客单价下滑7到10元、到手收入减少15%、补贴一停顾客可能减少消费等。
某头部茶饮品牌外卖业务负责人表示,非理性补贴带来“虚假繁荣”。平时实付价20元一杯左右的饮品,现在补贴后用户只需几元就能买到一杯。补贴停止后,很多人不再购买或减少消费,导致客单价和订单量双降,很难恢复正常价格体系。另一商户也提到,高额补贴虽然带来短暂增长,但补贴停止后客单价和订单双降,不利于长期发展。
大规模补贴带来的订单波峰还加大了门店一线员工的工作压力。正常情况下,某个门店外卖订单100单左右需要2个员工,如果订单翻倍则人手也得跟着翻倍。然而,补贴是否常态难以判断,一旦补贴停止,订单减少,多出来的人力成本将无法覆盖。因此,在目前补贴不确定性较高、日常订单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门店对于人力安排偏保守,导致现有员工劳动强度直线上升。
与会专家呼吁,价格战压缩了中小商家生存空间,大量资源消耗在补贴中,抑制了行业创新能力。建议保障中小商家公平竞争机会,避免恶性价格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袁哲指出,社会焦点更多关注补贴战下大型连锁品牌的销量上涨,但对于高单价的品质商家和中小商家而言,价格战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平台和餐饮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补贴战,研发支出可能会被压缩,长期来看,这种资源错配将抑制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削弱市场活力与消费者福利。平台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外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帮助餐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行业内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