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DeepSeek真的“凉”了吗 光环褪色引发讨论

访客 2025-07-26 18:54:02 42048
关于DeepSeek是否“凉凉”,光环是否褪色引发讨论,目前尚无法确定DeepSeek的未来发展状况,需要更多信息和数据来评估其前景,有关其是否失去影响力的讨论正在进行中,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DeepSeek在2025年初曾轰动全球,但如今其光环似乎正在消退。近日,“DeepSeek不行了吗”成为多个热搜话题。行业分析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DeepSeek的月均下载量从第一季度的8111.3万降至2258.9万,降幅达72.2%。国际知名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也指出,DeepSeek使用率由年初时的7.5%下滑到现在的3%。

DeepSeek真的“凉”了吗 光环褪色引发讨论

市场对DeepSeek的悲观预期主要源于其更新版本R2未能按时发布,加上高幻觉率问题导致用户流失。这些负面消息为国产AI的发展蒙上阴影,尤其是知名AI智能体公司Manus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后,人们对国产AI前景产生了一些担忧。

然而,不必因DeepSeek一时的流量下滑而对国产AI过于悲观。一些技术社区对数据提出不同解读,认为所有使用数据基于订阅者且核心统计对象是DeepSeek官网,不包括腾讯元宝、百度、夸克等第三方渠道。更重要的是,DeepSeek背后的公司——深度求索自成立以来就以“开源开放”为核心理念,创始人梁文锋曾表示不做应用只做研究和探索。这意味着DeepSeek不会将用户活跃度或商业变现作为长期增长的核心指标,而是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即使DeepSeek无法继续创新,也不意味着国内AI竞争停滞。各大互联网企业和独角兽纷纷投入AI研发,如Qwen、文心、夸克、Kimi等大模型也在紧追全球前列。中国的优势在于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为AI企业提供了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仍应对国内AI发展保持信心。

DeepSeek流量下滑提出了一个行业性问题:如何在模型权重被广泛复制后维持技术领先?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内AI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知名学者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解答》中提醒,技术本身不是护城河,持续创新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结构才是关键。在全球AI竞赛中,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目前,全球AI产业竞争已从“参数竞赛”转向“生态竞速”。在开源的技术格局下,决定未来的不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而是谁能构建包容试错、多元共生、动态演进的创新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需要给予企业更大的包容度和试错空间,相信市场的自发选择,允许不同技术路线多头并进发展。

此外,场景的价值至关重要。真实场景中产生的数据才能真正反哺技术进步。建立顺畅的开放协作机制,打破企业与机构间的壁垒,让数据、算力、算法在生态系统中自由流动,将在未来变得更为重要。技术突破固然关键,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场景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当更多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中国AI的“第二增长曲线”或许才刚刚开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