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 被质疑有无资质 善意与资格的拉锯战

访客 2025-07-27 16:25:56 50624
一名医学生在飞机上对突发疾病的乘客进行紧急救助,然而其资质却遭到质疑,引发了一场关于善意与资格的拉锯战,这名医学生出于救人之心,迅速采取行动,展现出了医者仁心,关于其是否具有救援资质的争议也随之而来,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于紧急情况下普通人应如何行动的讨论,同时也对医疗行业的资质认证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听到广播时手在抖,但医学生的使命感推着孙毅杰向前。当他在EU2763航班上起身救人时,并未预料到这场万米高空的生死救援会在落地后引发更大的讨论。尽管他的专业处置赢得了机组的感谢,部分网友却对他的学生身份提出质疑:“大二就敢救人?”“有行医证吗?”这场关于善意与资格的争论暴露出社会认知中的断层。

7月19日下午2点30分,武汉飞往阿克苏的航班上,紧急广播突然响起。一位20多岁的女乘客面色苍白、双手颤抖,瞳孔涣散。孙毅杰立即判断她可能出现了体位性低血压。这位大二医学生与机组配合,让女乘客平躺、吸氧、喂糖水,并持续监测直至飞机降落。女乘客自述曾有呼吸心脏骤停病史,这次专业干预避免了可能的悲剧。

武汉大学官微发文表扬这一义举后,舆论出现分歧:有人赞叹“医者仁心”,更多人质疑“大二学生是否具备施救资格”和“非法行医风险谁来承担”。这场始于善意的救援意外成为检验社会信任的试金石。

首波质疑集中在专业资质上。一些网友认为大二学生连解剖课都没上完,质疑其操作的专业性。然而,孙毅杰所在的武大医学院,大二学生已系统学习急救知识并通过“早期临床接触”制度在急诊科完成144小时实践。法律博主援引《民法典》第184条指出,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机组人员公布的感谢信和患者合影也直接粉碎了“处置不当”的猜测。舆情监测显示,话题标签24小时内从#医学生炒作嫌疑#逆转为#致敬未来的白衣天使#。

医学生群体集体发声成为关键助力。他们晒出大二课程表,展示已完成的核心课程如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等,并强调急救实训是必修环节。“我们或许不是专家,但绝对比普通人更懂生命支持。”这条帖子获3.2万转发,让公众开始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的进阶规律。

我国心肺复苏掌握率不足1%的数据,暴露了急救知识普及的严峻现实。当孙毅杰用专业判断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时,社会却在争论他是否有资格施救——这种悖论反映了“敢救不如会救”的深层矛盾。对比美国30%的CPR普及率和“好人撒玛利亚法”的免责保护,我国制度短板显而易见。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医学新人的完美主义苛求。去年成都退休教师用不标准的海姆立克法救儿童获赞,而今医学生规范操作反遭质疑,这种双重标准实质是拒绝给成长留出空间。北京协和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表示,在黄金4分钟里,受过培训的医学生比毫无经验的旁观者更具施救价值。

制度建设迫在眉睫。日本新干线每列车配备3台AED,德国要求考取驾照前必须完成急救培训,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加速推进公共交通强制配备急救设备,建立“第一响应人”认证体系,让法律保护与硬件支持同步完善。教育革新同样关键,建议医学院校将急救认证作为入学门槛,仿效美国医学院的“见习医生分级授权”机制。对公众而言,亟需普及“生存链”理念——非专业者实施基础生命支持不仅合法,更是文明社会的责任。

孙毅杰说“这是医学生的本能”时,或许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现象级表达。从钟南山“医生就是战士”的宣言到今日大二学子的挺身而出,医者仁心从未改变,改变的是守护这份初心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不再用学历证书丈量善意,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孙毅杰”,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