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北京暴雨 城市韧性面临考验
北京遭遇暴雨,城市韧性面临严峻考验,暴雨带来的强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形成巨大压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受到挑战,此次暴雨考验着北京城市的应急响应、抗灾能力和治理水平,面对挑战,北京正积极应对,加强排水防涝工作,保障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安全,此次暴雨也提醒着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2025年7月28日晚,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宣布全市进入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并启动暴雨红色预警。这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进入了紧急状态。密云黄土梁6小时内累计降水量高达315.3毫米,怀柔东峪一小时降水95.3毫米,这些极端数据不断刷新纪录,给城市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场暴雨并非偶然。自7月24日起,北京便已进入“多雨模式”,主要原因是异常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导致华北雨季提前且雨带长时间滞留北京及周边地区。尤其在北部山区,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抬升,形成持续的、精准的强降水,即“列车效应”。这不仅是对北京应急管理能力的即时考验,也揭示了城市快速发展中累积的结构性短板。
此次暴雨暴露出北京防洪排涝系统的固有缺陷。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多为1-3年一遇,即便在部分核心区域,也仅能达到5-10年一遇的水平。然而,此次6小时降雨量高达150-300毫米的极端情况远超现有设计标准。山区山洪和泥石流风险极高,低洼地区严重积水,部分居民甚至被洪水围困,消防人员不得不从屋顶救助。这表明,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常态化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已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
应急响应机制在“气候新常态”下面临重重挑战。尽管北京市迅速启动了高级别应急响应,最大程度保障了生命安全,但这种依赖于大规模“停摆”的应对方式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代价。旅游业、服务业等遭受直接损失,城市运行效率大幅降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佳燕指出,我国城市在系统性韧性思维上仍显不足,往往聚焦于单一灾害应对,面对复合型灾害时显得捉襟见肘。
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协调存在深层矛盾。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和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的解读表明,此次降雨的成因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雨带长时间滞留以及山区“列车效应”密切相关。这提示我们,城市扩张过程中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干扰以及对山区、浅山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盲目开发可能加剧了极端天气下的灾害风险。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也印证了城市发展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面对气候新常态,北京必须系统性地补齐城市韧性建设的短板。大幅提升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标准是当务之急。北京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同时,大规模推广“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渗透和滞留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内涝风险。优化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尽管一级应急响应果断有效,但“一停了之”的代价巨大。城市应加强预警信息精准化传播,特别关注半地下室住户、行动不便老人、独居老人、户外工作者等脆弱群体。
针对户外工作者,缺乏极端天气下的明确“停工令”和保障。建议政府出台强制性规定,明确极端暴雨下的户外作业安全标准,对超出安全限度的作业行为实施“停工令”。鼓励平台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极端天气险种,并设立极端天气下的岗位津贴,保障其基本收入和作业安全。
对于山区及浅山区居民与游客,热点信息显示有游客在山区遭遇暴雨后紧急撤回城区,沿途看到铲车清理路面碎石。这揭示了山区旅游在极端天气下的高风险以及安全预案的不完善。建议强制要求山区民宿和旅行社制定并演练紧急撤离方案,配备专业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建立气象风险与旅游活动的实时联动机制,极端天气下自动停止山区旅游预订,并强制执行游客提前撤离,确保不留一人滞留危险区域。
城市规划必须与自然环境深度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开发,尊重自然水文循环规律,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结构重组,例如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地铁线路延伸来缩短通勤半径,实现职住平衡,减少城市运行压力。将韧性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考核,从制度层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的整体提升。
一个真正智慧和韧性的城市应能预见风险、有效应对,并在每一次挑战中变得更强。这不仅关乎当下的安危,更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从容面对自然之力的考验,将危机转化为城市进化的契机,铸就永续发展的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