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喊话!好房子有作业抄了 各地经验引领建设趋势
中央提出倡议,强调好房子的建设可借鉴各地经验,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引领着建设趋势,为优质住宅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作业参考,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期待,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借鉴和应用这些经验,共同推动住房建设事业不断进步。
中央喊话!好房子有作业抄了 各地经验引领建设趋势!2025年是“好房子”建设元年。目前时间已进入下半年,各地“好房子”建设进展如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近期,住建部发布了《“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收录了14个省的经验做法,涵盖出台推动政策、加强技术支撑、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赋能、优化物业服务和健全产业体系六个方面。住建部呼吁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参考。
这些省份的经验反映出“好房子”建设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涵盖商品房、保障房以及旧房改造;二是需要政策、标准、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例如山东省提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高品质住宅的贷款额度可按一定比例上浮。江苏省发布的《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提升了住区空间品质和服务品质。江西省针对住宅隔声、房屋渗水等问题立项60余项课题进行攻关。河南省围绕住房品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等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征集。多地还开展了高品质住宅项目试点和技术标准革新工作。
从住建部对“好房子”的定义来看,“好房子”不仅关注单个楼盘,还要求房企整合整个片区资源,从单一居住空间向“居住 + 教育 + 医疗 + 商业”转型。福建省厦门市在开发环节强化住区规划,按15分钟生活圈配置教育、医疗、养老及充电设施。湖北省明确开发建设单位无偿提供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具体项目如北京龙湖某项目,规划了首层架空层、风雨连廊以及邻里共享空间,并代建双口袋公园,在社区入口开辟了一处口袋商业,引入花店、咖啡店和无人超市等业态。
住宅产品创新方面,当前趋势包括提高得房率、健康人居、人性化关怀和空间可成长性。各地通过拓展飘窗、阳台等空间提高得房率,一些地方将隔音隔热等指标纳入“好房子”考核范畴。北京相关文件中对“健康人居”的要求包括新风系统、水质安全和光环境等方面的标准。此外,许多项目也注重对老人和儿童的人文关怀,如预留适老化改造条件、全屋无障碍通道设计等。空间可成长性方面,户内空间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家庭结构变化调整布局。
智能化正在深入渗透到“好房子”的建造过程和日常应用中。“智慧”作为“好房子”的四大标签之一,广东省广州市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州搭建了智慧物业平台,推动“好房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聚焦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等领域。广州还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筑,要求从2026年开始新出让宅地必须100%采用装配式建筑。一些项目已经开展模块化建造技术和MiC 模块化集成建造等试点工作。
在日常场景中,智能化应用普及门槛相对较低。苏州提出了以“两智一全”住宅建设作为“好房子”的实践路径,多个试点项目中广泛应用了智能化技术。成都某项目上线了智慧物业平台,实现设备报修、社区活动预约等在线化,并配备了AI跌倒监测、共享图书馆、无人健身房等设施。
这14个省的经验做法为各地“好房子”建设提供了示范。随着示范省份的带动,“好房子”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