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贵州榕江抗洪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乡土温情与互助精神

访客 2025-07-10 08:17:17 13781
在贵州榕江的抗洪过程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乡土温情与互助精神,面对洪水的侵袭,当地居民和救援人员展现出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彼此扶持,共同抵御洪水的冲击,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邻里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互助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和勇气。

贵州榕江抗洪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乡土温情与互助精神!继“村超”之后,最近的三场洪水再次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推向大众视野。肆虐的洪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贵州榕江抗洪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乡土温情与互助精神

6月21日,榕江县遭遇强降雨。8天内,共遭遇3次洪峰。在这期间,一场场特别的捐赠仪式在各个村寨悄然进行——没有红毯礼花,没有捐款数字,有的是一头哞哞叫着的老黄牛、两袋沾着泥巴的米、一桶自家榨的菜籽油。这些带着体温的家底让无数人湿了眼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种“家底式”抗洪背后力量的思考。

贵州榕江抗洪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乡土温情与互助精神

当洪水冲进家园,榕江人做了件看似不理智的事:他们在危急时刻抢出了他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不是金银,不是存折,而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和能代替人们肩扛背驮的老黄牛。这些看上去“土得掉渣”的东西被搬运到救灾点,成为抵御灾难的首批生存物资包。这粮食是四邻八寨的老乡们宁愿自家少吃一口也要让受灾群众多吃一顿的无私奉献;这老黄牛是宁可自家少了农忙时的好帮手也要让救援志愿者省去肩扛背驮的豁达。在“家底式”抗洪背后,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力量,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互助精神。

有人说,这种互助精神稍显笨拙,但这份沾着泥土味的笨拙正是中国老百姓生存智慧的体现。当洪水来临时,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蔬菜、粮食、家畜都化作关系生存的战略储备,成为抵御灾难最坚实的底气。灾难面前,“饭,一顿都不能少”这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经由淳朴乡亲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给千家万户。

也有网友说,这唤起了他儿时生活在乡村的温暖场景——无论村里哪户人家办红事白事,左邻右舍总会端来自家的粗瓷碗,哪怕只有半碗糙米,也盛着“你知我辛苦、我知你不易”的情分。这份源自乡土社会的互助精神,在天灾面前被无限放大,让人倍感乡土社会的温暖。在距离榕江县城9公里外的忠诚镇忠诚村,合约食堂化身为给救援人员提供伙食的大厨房,村里的志愿者一刻不停地奔赴洪灾前线,为那里的人们送去一日三餐。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陆续涌入榕江,助力抗洪救灾工作有序推进。但由于受灾区域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作业面小,榕江人公开发文恳请社会各界爱心救援队伍暂缓自行前往救灾现场,给心系榕江的人们一个交代。一座城,一条心,一起做,一起赢……这份共同的信念此刻在榕江化成了具象化的表达。

救灾现场打动人心的还有那头蹚着泥水的老黄牛。这份对于传统的尊重正是中国式互助精神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在我们习惯于无人机空投物资的今天,榕江老乡却选择了用牛车拉货这个较为原始的方式。这提醒我们,当无人机运送药品时,我们也需要一辆辆牛车来搬运热腾腾的米饭;当冲锋舟在灾区驰援救人时,我们也需要传统交通工具来给受灾群众、抢险战士运来盒饭、饮用水。一次次灾难面前,变化的是越来越先进的救援方式,不变的是中国人战胜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必胜信念,更是扎根在泥土里的韧性。就像被洪水浸泡的秧苗,只要根还在土里,终将在阳光的沐浴下重新挺直腰杆。这份韧性是支撑每一个生命重新站立的根基。

一把菜、一袋米、一块肉、一桶油、一头牛……这些沾着泥土味的互助,让我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读懂了一个答案——暴雨冲不垮信念,洪水终将退去,生活还会继续。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