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猥亵女生的男子时该不该打码 舆论热议中的新闻伦理
关于报道猥亵女生男子时是否应该打码的问题,舆论热议新闻伦理,在新闻自由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需要权衡利弊,确保公正和尊重,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或敏感事件的报道,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当事人隐私,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新闻报道应尊重事实,避免过度渲染或误导公众情绪,关于是否打码,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保遵守新闻伦理和社会公德。
报道猥亵女生的男子时该不该打码 舆论热议中的新闻伦理!近日,上海一名女生在乘坐地铁11号线时遭遇男子猥亵。便衣警察当场亮出证件,实施现场抓捕,目前该涉事男子已被控制。据上海地铁工作人员透露,事件属实,案件正在处理中,上海地铁每天都有便衣警察值班。
工作人员还提到,上海地铁非常重视乘客安全,每个站点都设有驻站民警,并提供服务热线。日常还有民警和值班长进行警站联巡。
便衣警察当场亮证抓捕,这种高效的行动令人振奋。一些猥亵者往往认为受害者不会报警而肆意妄为,现在便衣警察随时可能出现且已完成取证,这给他们带来了高度的不确定性,有效震慑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地铁车厢相对拥挤,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公众对此深恶痛绝,期待事前能有效预防,事后法律能严惩。治理公共交通上的猥亵事件需要多方努力。受害者应及时制止不法行为,向他人求助或报警。如果为了避免冲突,也可以保存证据,锁定当事人后报警。旁边的乘客应挺身而出,及时制止。警方也应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女性的安全感。
一些城市的地铁警方成立了“猎狼小组”,建立了高效的警情反馈机制,应对各种违法行为。有的地方还在网站上公布猥亵者的个人信息,形成有效震慑。
上海地铁警方的现场抓捕本身就是一堂给不法分子的教育课。有网友认为新闻报道不应给违法分子打码,让公众认清其真实面目也是一种震慑。对于这一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研究。媒体在事情未最终定性的情况下打码,是为了保障新闻伦理并避免引发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但涉及负面信息时是否需要保护措施仍需斟酌。此前,杭州市政府网公布了一批行政处罚信息,披露了一些在地铁上猥亵女乘客违法者的处罚决定,引发了关于违法人员隐私信息的讨论。
无论如何,相关讨论表明网友对猥亵行为的痛恨。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铁上实施猥亵行为不仅是违法,甚至可能涉嫌犯罪。此前,上海就有因伸咸猪手被判刑6个月的案例,这警告那些潜在的不法分子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