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工地大叔:会把学习读书持续下去 读书成为生活一部分
河南工地大叔表示,学习读书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并将持续下去,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他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肯定和推广。
刘诗利是一位热爱读书的建筑工人,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7月11日,刘诗利表示自己没想到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他和家人都感到非常激动和高兴。6月10日,刘诗利从河南濮阳来到北京打工,每天凌晨五点到达通州马驹桥附近的零工市场找活干,一天能挣两三百元,大部分钱都寄回家。
尽管生活充满琐碎,刘诗利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他会搭乘公交、地铁或骑自行车前往图书大厦看书,即使工作辛苦,也坚持抽出时间阅读。6月25日,刘诗利因一段与作家陈行甲互动的视频走红网络,成为新的网络“红人”。
《人民日报》发表了刘诗利的文章——《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他在文章中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刘诗利回忆起小学四年级时,张老师曾告诉他:“深水养大鱼。”这句话让他铭记于心。最近一段时间,刘诗利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但他认为这是值得的,希望通过这些机会与更多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刘诗利还提到,虽然现在人们工作繁忙,但只要想读书总能找到时间。无论是纸质书还是手机里的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他认为读书不仅能够获取信息,还能放松心情,让人感到愉快。
以下是刘诗利在《人民日报》发文全文:
我叫刘诗利,家住河南濮阳,农忙时在家种地,不忙的时候进城打工赚点钱。前些天收完麦子后,我到了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五点多,活儿多一些,七点以后就不好找了。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打地面,这些活儿我都干。没活儿或者下了工,我就到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看书。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非常好!
我在北京图书大厦听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火了。以前听说过陈行甲老师,现场看到海报就过去了。结果被编辑拍下视频上传到网上,陈行甲老师还送给我他的签名书。我很兴奋,也觉得幸运。
其实,我好多年前就去过北京的书店。2005年左右,第一次去北京,跟着一个老乡做地铁工程。没活儿的时候,我在路边买了张地图,想起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北京图书大厦的书多、环境好,就想着去看看。倒了几趟公交,到了大厦,一走进去,真是和文章里写的差不多,比见过的书店大多了,好几层,各种书都有。后来,我又去了王府井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都非常棒。
我爱看书。四年级时,村小张老师跟我们讲:“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后来,他还给我们订了《中国少年报》,班上同学都盼着看,这可能是我对读书最早的兴趣。我爹给我在集上买过两本书,一本是《雷锋的故事》,另一本是《动脑筋爷爷》,内容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
初中毕业后,因为村小缺人手,我去当了代课老师,教过语文、数学、自然、品德、体育等课程。那时,第一节课都是阅读,我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他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再后来,家里有了小孩,我得挣更多钱,开始了边种地边打工的生活。
网上火了以后,有网友给我留言:“泼天的流量来了,你要珍惜。”我在想,自己为啥火了?可能还是因为外貌上与“读书人”有些反差,吸引了网友。大家关注这个事,说明大家对读书和知识是很重视的,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这真是好事!
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里面的字就成了不同的字辈。刘家我这一辈有几十个人,都是“诗”字辈。我想,祖辈们用这些话教育后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
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难抽出时间读书。但人是有一定主动性的,真想读的话,总能抽出时间。现在不光有纸质书,还有手机里的书、新闻、短视频,都能获得知识。像电焊、砌墙,工友们都可以查书查视频,怎么量长度、怎么切、怎么绑,清楚得很。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我今年58岁,孩子也娶媳妇了。生活上他们能照顾自己,我的压力小多了。不过,活得干,还是有个事儿干着好。读书也很好,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