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于2017年的护理论文《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引发医学界及公众的广泛质疑。论文中提及的男性子宫肌瘤患者比例高达68.75%(55例男性,25例女性),与医学常识严重冲突,被网友称为雷人论文。目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对此展开调查,涉事期刊及学术审核机制亦成为焦点。
论文数据矛盾,男性患者占比异常
该论文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护士霍某静,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文中明确将子宫肌瘤定义为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却在研究对象中纳入55例男性患者,占总数近七成。例如,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4-55岁。这一数据与医学界共识——男性因无子宫不可能患子宫肌瘤——直接矛盾。
医学界驳斥:诊断标准明确排除男性
子宫肌瘤的确诊依赖于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且仅适用于女性。证据显示,经阴道彩超是诊断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而MRI能检测小至3毫米的肌瘤,并明确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此外,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明确将子宫肌瘤归类为女性疾病(ICD10编码D25),诊疗流程仅适用于女性患者。多篇学术研究(如)亦显示,子宫肌瘤临床试验仅纳入女性,男性病例从未被提及。
院方回应:作者为护士,论文真实性待查
极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霍某静为国家注册护士,执业单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但未查询到其医师资格。医院值班人员回应称暂不清楚情况,将反馈核实,目前尚未公布调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霍某静另有一篇2020年论文署名单位为该院妇科病房,其学术背景与论文主题的关联性引发质疑。
期刊审核机制遭质疑
涉事期刊《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自称我国唯一妇科内分泌领域学术期刊,但2023年影响因子仅0.354。评论指出,论文中男女患者并存的低级错误能通过同行评审,暴露了部分期刊审核流程形同虚设的问题。此外,论文在线发布于2017年11月,但直至2025年才因网络热议进入公众视野,显示学术成果的长期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专家:或为数据造假或概念混淆
医学界推测论文错误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研究对象误标性别,将女性错写为男性;二是将其他疾病(如前列腺肿瘤或生殖器病变)误诊为子宫肌瘤。提到,男性生殖器病变(如水泡、过敏等)需与妇科疾病区分治疗,而强调子宫肌瘤需与恶性肿瘤严格鉴别。若为后者,则涉及更严重的误诊问题。
学术诚信再引热议
该事件被评论称为男女不分的雷人论文,折射出个别医护人员缺乏基础医学素养,同时暴露出学术发表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网友质疑,此类论文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中的男性患者是否知情所患子宫肌瘤?
后续影响:或触发学术整顿
目前,中国知网仍可检索到该论文,尚未被撤稿。学界呼吁对涉事作者、期刊及医院展开全面审查,并加强护理论文的科学性审核。此外,事件可能影响公众对医学研究的信任度,尤其是涉及性别特异性疾病的临床数据真实性。
结语
男性子宫肌瘤论文风波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揭示了学术伦理、期刊审核与医学教育中的系统性风险。如何重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将成为医疗机构和出版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