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株洲一名病重老人被家人用轮椅推至中国农业银行田心支行门口,只为取出5万元救命钱。银行坚持“本人到场”的规定,最终导致老人未能踏入营业厅便离世。这场悲剧撕开了现代金融服务的裂痕——当冰冷的制度遇上脆弱的人性,谁该为生命的代价负责?
有网友愤怒的指责制度僵化:“银行防诈系统能识别AI换脸,却识别不了ICU病危通知单?”更深层的质疑在于,类似悲剧已非首次——2015年,株洲市民伍女士为取亡父存款,被要求证明“母亲在监护室”。十年间,技术进步让刷脸支付普及,但银行的人性化服务却仍在原地踏步。
此外,有银行对特殊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某城商行上门办理遗产继承需支付2000元“外勤费”,而农行此次若提供上门服务,可能只需耗费两名员工半天时间。网友算了一笔账:“银行宁可赌客户猝死后的舆情风险,也不愿承担几百元的服务成本,因为死人不会投诉,但员工外出可能‘不算KPI’”。这种功利主义思维,暴露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这场死亡叩问的不仅是银行,更是整个服务体系的价值观。当技术能精准识别诈骗分子,却识别不了垂危生命的紧急需求;当“为人民服务”沦为宣传标语,而“本人到场”成为不可撼动的铁律,或许该重新审视:科技发展是为了让人活得更有尊严,还是让制度更有借口冷漠?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