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只杜宾犬没拴绳引发口角 社会公德闹剧升级

访客 2025-07-22 17:24:54 87588
两只未拴绳的杜宾犬引发口角,导致社会公德闹剧升级,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在公共场所,宠物主人需遵守规定,采取必要措施约束宠物行为,避免给他人带来困扰和安全隐患,也呼吁市民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共同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2025年7月18日,江苏丹阳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了一起因两只未拴绳杜宾犬引发的口角。养犬人面对一位怀抱幼童的路人,不仅没有歉意或约束犬只的意图,反而嚣张地反问:“咬你了吗?你死了吗?”甚至公然驱赶受惊的路人。这事件迅速升级为一场社会公德闹剧,暴露了宠物管理、公共伦理与个体心理层面的深层问题。

养犬人的嚣张言行是“狗仗人势”的具体表现。他们依仗杜宾犬的体型优势和潜在攻击性,在言语上对无辜路人进行挑衅与威慑。动物行为学专家指出,“狗仗人势”并非犬只天性,而是人类行为的直接映射。犬只会察言观色,并根据主人的态度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这种“人势”的失序导致公共空间中人际关系的崩塌,将文明社会推向野蛮边缘。

另一方面,路人在冲突中愤怒地宣言要“打死狗”,养犬人则以极端情绪回应。这是“以暴制暴”倾向的体现。当个体感到权力受到威胁或遭遇不公时,极易产生攻击性反应。法律规则失灵时,受害者倾向于采取过激言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情绪蔓延不仅使小冲突升级为全民围观的公共事件,还暴露出社会信任的脆弱与沟通机制的失灵。

解决此类冲突需要从法律、伦理与心理层面多维施策。《民法典》已明确规定动物饲养人的侵权责任,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也强调,禁养的烈性犬伤人,犬主必须负全责。丹阳警方应迅速查明养犬人身份并依法惩处,以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

然而,法律并非万能。社区物业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应加强日常巡查与文明养犬的宣传教育,制定并严格执行《文明养犬公约》,引导养犬人自觉遵守规范。可以借鉴德国等国家在宠物管理上的经验,如强制性宠物登记、专业培训、高额保险以及对违规行为的严厉惩罚,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人宠社会需要法律底线、规则准绳,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边界与责任,并学会理性、建设性地沟通,才能避免“狗仗人势”与“以暴制暴”的悲剧重演。文明养犬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唯有法律亮剑,公德回归,才能实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共生。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角实则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其答案在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行为选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