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杭州自来水发臭调查结果:问责7人 水质异常原因查明

访客 2025-07-23 19:29:22 32495
关于杭州自来水发臭事件的调查结果,经过深入调查,水质异常的原因已经查明,此次事件导致7人被问责,相关责任人已受到严肃处理,经过对水源、处理工艺、输送管道等各个环节的排查,发现水质异常是由于处理过程中某些环节操作不当所致,相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加强水质监管,确保市民用水安全,此次事件提醒我们要加强水质管理,确保公共用水安全。

7月23日,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的调查情况通报。7月16日,余杭区部分小区发生供水异常。事件发生后,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及国家和省级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省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参与指导。

联合调查组结合水质检测结果、环境监测数据及水文水利数据,对问题发生及处理过程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显示,水样中检测出的硫醚类物质是一种有机硫化物,在水中较低浓度即可产生蒜味、沼泽味、腐臭味等异味。自7月初以来,持续高温晴热导致东苕溪仁和水厂取水口上游及周边一些水体藻类快速繁殖。随着前期降雨汇流,部分藻类及其降解产物(含硫醚类异嗅物质)汇集到仁和水厂取水口附近,并于7月16日凌晨进入取水口。综合分析,此次供水嗅味异常是气候、环境、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

对于市民关心的自来水“发黄”“发浑”问题,根据调查分析,目前供水管道主要是铁质管道。事件发生后,余杭制水有限公司、余杭水务控股集团下属供排水公司先后采取水源切换、供水调度和水管冲洗等措施,引发供水水流方向变化、水流速度突变,冲刷管壁导致锈层脱落产生“黄水”或“浑水”,部分进入供水水箱或用户家中,一般放水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目前,余杭区已组织完成受影响的2个街道49个村(社区)支管及二次供水水箱的清洗工作。如用户发现仍有水质浑浊情况,可联系所在村(社区),将及时安排专业人员上门处理。

7月16日8时许,余杭制水有限公司下属的仁和水厂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异味。随后,仁和水厂对进厂水、出厂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原水“臭和味”指标异常。余杭制水有限公司立即报告并获同意切换水源。水源切换后,仁和水厂继续检测,发现出厂水“臭和味”指标仍异常。余杭水务控股集团下属供排水公司现场研判后启动主干管网冲洗。至下午,仁和水厂出厂水水质指标恢复正常。随后,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向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水质异常情况。当晚,检测公司确认水样检出硫醚类物质,余杭区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处置措施,并发布第一次情况通报。7月17日,供水基本恢复正常,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发布第二次情况通报。7月19日,余杭区政府发布情况通报。

经调查,7月16日仁和水厂采样的出厂水检测结果显示除“臭和味”指标异常外,其他指标均合格。切换水源后,出厂水水质指标恢复正常,仁和水厂对“臭和味”指标加密检测频次,结果均合格。7月17日,余杭区疾控中心对仁和水厂水源切换后出厂水样本进行检测,38项常规指标均合格。供水恢复正常后,余杭区疾控中心对受影响区域末梢水抽检,指标均合格。杭州市疾控中心采集仁和水厂切换水源后的出厂水进行全分析检测和硫醚类物质检测,结果显示硫醚类物质未检出,全分析检测的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事件发生后,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33座城市供水厂进行全面检查排查,出厂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后续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加密水质检测频次,加强对硫醚类物质等参考指标的检测,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调查发现,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的处置存在以下问题:余杭制水有限公司在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臭和味”指标为3级后,未执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在获悉水质异常报告时,未及时向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且未充分考虑实施水源切换、管道冲洗可能产生的影响;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接到水质异常报告后,未及时复核和分析问题严重程度,未及时开展相应处置工作;余杭区政府在接到水质异常报告后,协调处置和决策迟缓,未按规定向市政府报告。

根据市委部署,市纪委市监委成立调查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的履职不力、失职失责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依法对7名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为更好回应群众关切,街道、村(社区)的专项服务组将持续上门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健康监测和医疗服务。针对供水异常导致用户净水器滤芯受影响的情况,免费更换净水器滤芯。考虑到受影响区域近期供水管存水排放的实际情况,明确7月份水费全额免收。16-17日期间,2个街道有生产的食品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已进行封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