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北京母女俩8年守望燕归来 志愿者的坚持与希望

访客 2025-07-24 10:15:00 5617
北京母女志愿者历经八年,成功建立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她们坚持观察与记录燕子的归来,体现了志愿者的执着与希望,这一重要数据库将为保护城市雨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保护行动。

每年春天,张丽婷和女儿任禹陶都盼望着北京雨燕归来。她们希望这些小生灵能安全返回,并且数量越来越多。在北海公园五龙亭,一个北京雨燕科学调查的固定观测点,每当雨燕成群结队地出现时,志愿者们会举起手机拍照留念。照片中,霞光满天,白塔静谧,雨燕如星。

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北京母女俩8年守望燕归来 志愿者的坚持与希望

张丽婷和任禹陶已经坚持这项志愿活动8年了。一个月前,15岁的任禹陶刚参加完中考,但母女俩依然抽空来北海观测雨燕。张丽婷说,每次来到这里,她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观测雨燕让她有更多时间仰望天空,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

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北京母女俩8年守望燕归来 志愿者的坚持与希望

2018年,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启动,张丽婷被招募为志愿者。当时,她和女儿还分不清北京雨燕和普通燕子的区别。如今,北京雨燕已成为她们的好朋友。张丽婷展示了如何通过拍摄照片来计数雨燕,她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连续拍三张照片,确保所有雨燕都被记录下来,然后回家对着照片一只一只地数。

北京雨燕的生理结构非常特殊,它们的四个脚趾全部朝前,无法像其他鸟类那样停下来休息。因此,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飞行中度过,甚至能在飞行中睡觉。张丽婷对雨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说起雨燕时滔滔不绝。

几年前的一次观测中,一只幼小的雨燕从巢穴中掉了出来,张丽婷和任禹陶将它带回家照顾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联系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因为这个善举,母女俩获得了一张救助鸟类的“光荣证”。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与雨燕调查的任禹陶,现在已不再是只会帮忙数数的小女孩。初一时,她和同学一起完成了一篇关于《环境因素对北京雨燕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论文。这几年的志愿活动让原本内向的任禹陶变得更加开朗,她主动与人交流沟通,感到非常满意自己的变化。

从2018年至今,北京雨燕科学调查已经进行了8年,形成了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张丽婷参与了115次志愿服务,任禹陶参与了73次。张丽婷表示,她从未想过能坚持这么久,但她希望能继续坚持到10年,并鼓励女儿带动更多同学和朋友参与进来。

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模糊了视线,张丽婷和任禹陶与其他志愿者挥手告别:“明年再见啦!”今年的观测接近尾声,雨燕已经开始南飞,等明年春天才能回来。张丽婷再次表达了对雨燕的期盼,希望它们平安归来,队伍日益壮大,小雨燕也能快点学会飞翔。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