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真道宫观遗址藏身江津洞窟之中 石窟三清殿再现古韵

访客 2025-07-24 11:39:29 29620
位于江津地区的某洞窟内,隐藏着全真道宫观的遗址,其中石窟中的三清殿保存完好,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韵味,这一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遗址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韵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全真道宫观遗址藏身江津洞窟之中 石窟三清殿再现古韵!在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风景区的插旗山半山腰,一处清代全真道宫观遗址——朝源观遗址静卧于山体之中。其核心建筑三清殿并非传统木构殿堂,而是依山开凿、条石垒砌而成的石窟建筑。

全真道宫观遗址藏身江津洞窟之中 石窟三清殿再现古韵

近日,《重庆市江津区朝源观遗址三清殿石窟调查简报》正式对外发布,首次系统揭示了这座全真道宫观遗址的完整布局与独特价值。三清殿内保存完好的儒释道三教造像、清晰的题记与罕见的构造方式,为清代西南道教史提供了关键实证。

全真道宫观遗址藏身江津洞窟之中 石窟三清殿再现古韵

深藏于插旗山腰的朝源观遗址是清代道教活动的重要遗存。其核心建筑三清殿,是人工开凿与条石砌筑的完美结合。工匠们自山体西侧的小石包中部向内凿掘空间,再以规整条石精心垒砌,形成一座坐东朝西、券顶穹窿的石窟殿堂。整个殿窟平面呈长方形,宽4米,高5米,进深达5.8米,空间规整而肃穆。

除了大殿之外,清代工匠们还在殿前开凿了具有典型清代风格的仿木石牌楼。庑殿顶上的细密瓦垄与滴水、正脊宝瓶与龙首鱼身鸱吻,以及小额枋下浅浮雕的花鸟纹样,无不体现清代工匠的审美意趣。殿窟与山体挡墙、踏跺平台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这种在石包内凿窟再以条石砌壁的营造法式,与武隆大石箐石林寺等清代重庆石窟一脉相承,成为地域性建筑技艺的鲜活标本。

在这个石窟三清殿内,五龛造像布局严谨,题材明确,且均有榜题标注身份,为研究清代神祇体系提供了清晰图谱。朝源观三清殿外楹联题刻内涵丰富,提示这里可能是一处受到武当山影响的全真道龙门派之道场。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传布甚广,但像朝源观这样保存完好的宫观遗址则颇为少见。

三清殿的构造方式虽以石窟呈现,但在宫观整体格局中,又是正殿之所在,颇具特色。川渝地区目前发现的清代道教石刻造像,因时代较晚,数量庞大,兼之造像水平普遍较低,历来不受关注。但朝源观三清殿内的道教造像雕刻精美,且均有准确题名,为辨识和研究川渝地区清代道教造像的题材、特征与形象演变提供了可靠标尺。

朝源观三清殿石窟造像还反映了明清时期全真教在西南地区的流布,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三教融合信仰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朝源观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石窟与造像,更在于它如同一个时空胶囊,封存了西南山地中儒释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正如龛楣上飘飞的如意纹饰,这种文化基因的韧性,至今仍在巴渝群山中绵延回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