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眼睛里的“小翅膀”藏大麻烦,别小看了!

访客 2025-07-25 10:03:59 50011
眼睛里的“小翅膀”可能隐藏着大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小翅膀实际上是眼睑内部的睑板结构,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眼部不适甚至疾病,我们应该重视眼部健康,注意保护眼睛,及时检查并治疗眼部问题,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长沙县的李阿姨近段时间总觉得眼睛不太对劲:看东西时总模模糊糊,眼角似乎卡了异物,揉了好几天都没缓解。原以为是进了灰尘或者眼干,可持续的不适让她决定前往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眼科检查。

接诊她的是该院眼科主任周伟雄。经过仔细检查,周医生发现,李阿姨双眼睑裂部位的结膜出现了增生和肥厚,甚至已经侵犯到角膜区域,呈典型的三角形形状。确诊结果:双眼翼状胬肉。

眼睛里的“小翅膀”藏大麻烦,别小看了!

第二天,李阿姨在局部麻醉下顺利接受了双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翼状胬肉是什么?“翅膀”模样可不“轻盈”

周伟雄介绍,“翼状胬肉”是眼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本质是球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异常增生,逐步向角膜中央推进。由于这种赘生组织形态酷似一对朝瞳孔方向伸展的“翅膀”,因此得名“翼状胬肉”。

这种病早期常常表现得较为“安静”。起初,角膜边缘可能仅出现轻微灰白色混浊,眼球表面的结膜组织略显充血或肥厚,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仅可能伴有些许异物感、干涩或轻微发红。但随着病情发展,增生组织会逐渐向角膜中央侵袭,甚至遮住瞳孔,引发视力模糊,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眼球活动受限。

翼状胬肉从哪来?多与环境和用眼习惯有关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种病怎么就盯上自己了?其实,翼状胬肉的形成与长期暴露在刺激性环境中关系密切,比如紫外线强烈的户外、风沙频繁的地区、干燥烟尘严重的作业场所等。再加上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过度用眼,很容易为这种眼疾埋下“祸根”。

如何预防这双“翅膀”落到眼里?日常保护很关键!

  1. 远离有害环境是第一步
    若长期在室外工作,务必佩戴太阳镜或护目镜遮挡强烈阳光与飞尘;在风沙大、阳光毒辣的天气出行时,也应戴好墨镜,减少紫外线及灰尘对眼部的刺激。

  2. 讲究眼部清洁与卫生
    不要随意揉眼睛,也尽量避免脏水或洗澡水进入眼睛。一些微小的污染物进入眼中,可能就是诱发炎症甚至胬肉增生的起点。

  3. 规律作息、控制用眼时间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睛自我修复;避免熬夜、少盯屏幕、工作时适当远眺放松眼部,也能减轻眼部压力。

  4. 饮食健康也能养眼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奶制品、瘦肉等;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A、C的蔬果,如胡萝卜、菠菜、橙子等,有助于维持眼部组织健康。

  5. 心态舒畅亦不可少
    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状态也会对身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眼部健康。保持心情愉悦,生活规律,对眼睛也是一种保护。

  6. 定期眼科检查不可忽视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通过专业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异常变化,在早期阶段采取干预措施,比等到视力下降后再手术要更简单、更安全。

医生提醒:早发现早处理,别等“翅膀”挡住视线

对于处于静止期、未明显进展的翼状胬肉,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即可;而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先尝试药物控制,如效果不明显,再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虽可去除胬肉,但术后若不注意护理,也容易复发。术后应特别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灰尘刺激,同时保持眼部湿润,遵医嘱用药,做好随访检查。

别让“小毛病”酿成“大麻烦”

翼状胬肉虽然常见,但一旦发展至影响角膜中部,不仅会影响视力,还会对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像李阿姨一样,早发现早就医,及时处理才是关键。而对所有人来说,良好的用眼习惯、防护措施和健康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护眼的“长效机制”。

眼睛虽小,却是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不让那对“意外的翅膀”影响视界,就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