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部分餐饮堂食外卖“双标” 品质差异引关注

访客 2025-07-27 10:03:08 88880
部分餐饮店在堂食和外卖服务中存在“双标”现象,即堂食和外卖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异,引发消费者关注,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外卖食品的品质不如堂食,影响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消费者呼吁餐饮行业加强自律,确保堂食和外卖产品的品质一致,维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摘要结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外卖和堂食吃到的食物品质是否存在不同?记者走访多家餐饮商家,针对堂食与外卖“差别对待”一事展开调查。

部分餐饮堂食外卖“双标” 品质差异引关注

消费者林先生表示,许多菜品在堂食时很好吃,但点外卖后不仅口味有所差别,食材也有变化。他举例说,自己曾发现一家烧烤店将烤油边换成了护心肉,而护心肉的批发价格更低。王女士也提到,在同一家咖啡店点拿铁时,堂食用的是巴氏鲜奶,外卖则感觉不是鲜奶,口感层次差很多。

7月23日中午,记者在一家经营烤肉的餐厅看到,三名店员忙着出餐,吧台上的外卖整齐排列,后厨不时传来新订单的提示音。商户艾先生表示,“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的行为对多数正规商家而言并不可行。因为高峰期人手紧张,很难有精力搞“两套生产线”。

在一家主营披萨的餐厅,店长陆先生展示了食品加工流程图。堂食和外卖不仅采购加工、制作环境相同,公司还对外卖包装和保温作出严格规定。另一家咖啡厅老板王女士解释,为了避免配送过程中奶沫塌陷导致顾客质疑,只能被迫对堂食和外卖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采访中,一些商家表示,近年来餐饮业经营困难,加上外卖平台佣金高、经营成本压力大等原因,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消费者反映更多的问题还包括“外卖分量不足”和“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

李女士提到,她点麻辣烫外卖时经常遇到分量不足的情况,例如一份土豆片只有一片。熊先生则表示,同一家店里的红烧小排,堂食大约有12到15块排骨,点外卖却只有不到10块。

外卖“缩水”背后有多方面原因。线上“减料”不易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堂食消费者通常更有“时间耐心”,愿意等待,而外卖顾客则更敏感于时间和价格。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因素,外卖送到时口感和食物形态会变化,消费者维权难度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或接受商家的部分赔付。

此外,外卖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加剧了商家压力。每单外卖平台抽成、配送费等占23%至25%,加之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商家只能提高线上价格以保证利润。在成本压力下,个别商家可能会偷工减料,降低外卖餐品品质。

目前,针对外卖的监管主要依靠《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等相关规定。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现行法律法规难以明确处罚一些消费者认为的商家“双标”行为。

专家建议,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需多方形成合力。商家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外卖和堂食的标准是否相同,包括分量、食材是否有差别等,并明码标价。同时,推广“明厨亮灶”建设,让消费者能够实时查看菜品制作现场,使餐饮制作过程透明化、可视化。

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行业商协会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餐饮新业态领域相关标准规范,让平台、餐饮商家和消费者都有据可依。

餐饮“双标”引发关切,暴露出数字经济下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外卖不仅是堂食的简单延伸,而是正在演变成具有独立商业逻辑的餐饮新业态,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让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让餐饮行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