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蚊鱼1天能吃438条蚊幼虫 佛山创新防控举措
佛山采取创新防控措施,引入名为“灭蚊鱼”的生物防治手段,这种鱼类能够在一天内吃掉438条蚊幼虫,有效抑制蚊虫滋生,这一举措为防控蚊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减少蚊虫对人们生活的干扰和危害。
佛山市为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其中一项创新举措是投放“灭蚊鱼”。7月23日,禅城区园林工人在亚洲艺术公园的小湖中投放了200条以蚊卵及蚊幼虫为食的鱼苗。次日,又在亚艺公园和中山公园分别投放了4000条和1000条“灭蚊鱼”,总计5200尾。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方式降低蚊虫繁殖率,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这些“灭蚊鱼”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因其适应能力强、食性独特,成为控制蚊虫繁殖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饥饿状态下,一尾体长34毫米、体重1.1克的雌鱼,24小时内可以捕食大小孑孓438条,总重量约为1.6克。水温22℃以上的环境中,它们每天可保持捕食250条以上蚊幼虫的记录,表明“灭蚊鱼”在控制蚊虫数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专家指出,“灭蚊鱼”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幼虫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随意投放扩散,以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影响当地的水域生态系统。因此,佛山市在投放“灭蚊鱼”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策略,确保其在特定区域内发挥最大效益,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灭蚊鱼”,佛山市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行动。广州越秀区杨箕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后,迅速开展全面灭蚊工作,并计划于7月26日至8月1日启动全市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推动全民参与清积水、除蚊害。
在个人防护方面,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刘炳荣建议居民在蚊虫活跃时段(上午7点到9点和下午4点到晚上7点)减少外出,适当涂抹三证齐全的驱蚊液产品。他还指出,电热蚊香液虽然起效相对较慢,但对部分蚊虫仍有一定效果,建议在统一灭蚊的时间段内适当增加使用剂量。
佛山市疾控中心和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等机构也在节目中分析了蚊虫密度高的原因,并介绍了防蚊灭蚊的新趋势和新举措,科普了防蚊灭蚊的实用知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市民的防蚊意识,也为政府和社区提供了科学的防控依据。佛山通过投放“灭蚊鱼”这一创新手段,结合其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正在积极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努力保护市民健康,防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