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模型如何“生成”更好的世界 WAIC2025找答案

访客 2025-07-27 13:33:55 76085
在WAIC2025大会上,关于大模型如何生成更好的世界的问题备受关注,大模型的应用潜力巨大,可以通过智能决策、精准预测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助力各个领域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多解决方案,WAIC2025将为我们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大模型如何推动世界进步。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即将开幕,本次大会提出了“AI三问”:数学之问、科学之问和模型之问。这些问题旨在超越技术应用的喧嚣,探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本文将聚焦于“模型之问”,探讨大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方向。

大模型的技术雏形可以追溯到2013年Google推出的Word2vec,它首次证明无监督词向量能够有效捕获语义关系。2018年,Google的BERT模型与OpenAI的GPT-1相继问世,确立了“预训练+微调”的技术范式。2020年,GPT-3以1750亿参数规模震撼业界,验证了“规模即能力”的猜想。此后,大模型进入参数军备竞赛阶段,参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650%。2022年,OpenAI引入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使模型更符合用户需求。大模型技术逐渐多元化,包括智能体框架、模型轻量化技术和模型蒸馏等。这些进展得益于深度学习、GPU算力和互联网数据洪流的推动。

然而,随着参数量激增,达到物理极限,大模型面临新的挑战。例如,GPT系列模型参数从2018年的1.17亿级增长到2023年的5000亿至一万亿之间。但新一代顶尖模型如Claude 3.5 Sonnet和Llama 3的参数规模反而有所下降,表明效率和智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参数量。百度CEO李彦宏认为,千亿参数是通用大模型的门槛,超过千亿后效果未必更好。当前主流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虽然创新但也存在O(n²)自注意力复杂度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优化方案,如MoE架构和Mamba架构。腾讯混元T1采用Hybrid-Mamba-Transformer融合架构,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

除了架构创新,训练方法也在演进。预训练技术尽管强大,但也带来数据污染等问题。因此,“后训练”模式应运而生,通过量化、蒸馏、剪枝等技术优化已训练模型,使其输出更符合人类价值观。Gartner预测到2027年,70%的企业AI系统将采用“预训练-微调-后训练优化”三级流水线。

此外,高质量数据的稀缺成为大模型发展的瓶颈。传统依赖公开数据驱动模型能力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为此,业界提出SICOG框架,通过后训练增强、推理优化和再预训练强化的协同机制,利用少量高质量标注数据提升模型能力。这一技术路线有望缓解大模型的数据焦虑。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360董事长周鸿祎宣布用AI替代市场部,招商银行智能助手替代45%客服岗位,美国影视行业大量特效镜头由AI生成,降低成本。AI正在无差别地替代蓝领和白领工作,改变企业结构。一些小而精的团队利用AI实现了惊人的财富效应,如Midjourney和Cursor。AI不仅延伸了人类的肌肉力量,更是对思维能力的一次突破。尽管大模型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但技术创新不断涌现。2025年我们将更接近AI的真相,WAIC2025或许会带来更多答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