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畅:日本手上的这几张牌,哪一张都不好打 贸易战下的艰难抉择
蔡畅表示,日本手中的牌在贸易战中并不容易打,面临艰难抉择,由于各种原因,日本在贸易战中难以发挥其优势,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谨慎处理。
7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一举措远超此前针对汽车等特定行业的征税范围。面对这一决定,日本首相石破茂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表示日本不会轻易妥协,并誓言继续谈判以捍卫国家利益。
此次关税升级直击日本经济命脉——汽车产业占对美出口超过30%,丰田已预警2025财年净利润可能缩水34.9%,4-5月损失高达1800亿日元。随着7月20日参议院选举临近,石破内阁支持率降至25.4%,农业保护政策与工业出口利益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观察者网连线了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蔡畅,分析美国关税冲击下,石破内阁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蔡畅认为,此次美国将关税扩大至“所有商品”,对日本而言是一次对其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压力测试,其冲击深远且多层次。高盛此前基于单一汽车关税的预测已完全失效,因为当关税覆盖所有商品时,影响将指数量级放大。汽车业利润暴跌只是冰山一角,冲击会迅速传导至电子、机械、化工等对美出口依赖产业,特别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生存危机。
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利润蒸发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民生层。企业可能会削减投资、冻结招聘、压低薪酬,甚至出现裁员潮。日本民间智库推算,五年后日本制造业将面临削减59万岗位的压力,这对于一个本已面临通缩压力和实质工资负增长的社会来说是雪上加霜。米价上涨将带动食品、房租、油价上涨,但民众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幅度,这将直接激化社会矛盾,动摇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此外,这次事件暴露了日本战后以来高度依赖出口并深度绑定美国单一市场经济模式的内在脆弱性。它迫使日本反思:当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战略盟友成为最大的经济风险来源时,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应如何调整?这包括日本相关企业是否考虑加速在美国投资,以及日本政府是否会出台国内配套政策等问题。
日本此次展现出的罕见“强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底线和外交战略三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反映出其对美外交正在发生深刻调整。首先是不可退让的“经济底线”。日本对美出口额达到21.3万亿日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比34%。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每年77万吨的大米免税配额,相当于要摧毁其坚守半个世纪的农业保护体系。同时,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自民党执政的“票仓基石”。如果连国家经济命脉和执政根基都无法捍卫,任何内阁都将丧失其合法性。
其次是内政驱动下的“选举策略”。赤泽亮正曾表示,“为农民创造安全耕作环境对政府和执政联盟很重要。要是在农业上让步,可能会丢了选票,影响政权稳定”。因此政府在大米进口问题上态度强硬,以争取农民和选民支持。共同社调查显示,石破内阁的支持率为25.4%,7月20日参议院选举迫在眉睫。此时对外强硬可以凝聚民心、转移国内矛盾。
第三是追求“战略自主”的长期诉求。这次关税事件让日本深刻认识到将国家命运完全捆绑于美国的脆弱性。日本的强硬也是其国家战略寻求“自主性”的体现,意在向美国和世界表明日本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会再无条件地充当美国的附庸,从而追求更对等的盟友关系。
日本确实手握一些反制筹码,但每张牌的实际效用都需客观看待。美债是“核威慑”而非“常规武器”,大规模抛售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巨震,最终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在美投资虽是重要的游说筹码,但在“美国优先”的政治氛围下,这种做法难以左右白宫决策。转向CPTPP是必然选择,但短期内无法完全弥补对美出口的损失。联合中韩构建稀土供应链是“高收益、高难度”的选项,历史问题和地缘政治互信的缺失是合作的巨大障碍。
石破茂的“对美强硬”表态本质上是一场在绝境中挽救选情的“政治豪赌”。一方面,通过对外展现强硬姿态,可以将国内对政府施政不力的不满转化为“国家利益受到外部强权欺凌”的同仇敌忾,试图以此凝聚人心。另一方面,G7峰会未能与美国达成交易,石破内阁错失“外交加分”良机。通过后续更高调的强硬表态,他试图覆盖掉“对美谈判失败”的负面印象,强行塑造一个“捍卫国家尊严”的领导人形象,为选举加分。然而,这场赌局风险极高。日本选民更关心通胀、工资等切身利益,如果关税最终导致经济恶化,这种“口号式强硬”不仅无法得分,反而会因未能保护民众利益而遭到更强烈的反噬。
自民党坚持“不牺牲农业”,一定程度是政治精算的体现。农业票仓是自民党的“执政基石”,日本农村选区人口虽少但集体动员能力强,是自民党数十年来的“铁票仓”。牺牲农业利益等于自掘坟墓,会从根本上动摇其执政根基。“不牺牲农业”也是一种谈判策略,通过将农业设置为“绝不可碰”的红线,抬高对美谈判门槛,为保护汽车等工业利益创造更大的回旋余地。
目前,在选举前两周的紧要关头,石破政府采取了拖延与分化的平衡策略。对内安抚农民基本盘,通过高调宣示“坚决保护”来稳住选票;对外周旋,通过多轮谈判寻求哪怕是局部的、临时的豁免,尽力避免贸易战在选前全面爆发。其核心目标就是将这个“烫手山芋”拖到选举之后再做定夺。
石破内阁的前景已是岌岌可危,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将是决定其存续的“审判日”。自公执政联盟在参议院拥有141议席,非改选议席为75席,意味着在改选的66席中自公联盟只要获得50席便可维持参议院过半数的席位。然而,稍早前结束的东京都议会选举结果拉响警报,此次参议院选举自公联盟前景黯淡,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选举惨败,执政联盟未能维持参议院过半数席位,石破茂大概率将引咎辞职,自民党内部将陷入新一轮权力斗争;二是选举险胜,即使侥幸过关,“弱势内阁”也难以有效施政,随时可能在后续挑战中下台。
无论石破茂个人政治命运如何,此次危机作为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对日本的内外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对内,“经济安全保障”将成为国策核心,供应链多元化和技术自主可控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外,将加速“战略自主”的步伐,虽然日美同盟的根基不会动摇,但日本必将投入更多资源,深化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以对冲美国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个更具戒备心、更追求独立、也更关注亚洲的日本,可能正在这场危机中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