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须以彻查告慰6名溺亡大学生 实习安全警钟长鸣
媒体呼吁彻查大学生溺亡事件,以此告慰生命逝去的悲痛,此次事件再次敲响实习安全警钟,提醒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类似悲剧不再发生,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习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避免悲剧重演。
须以彻查告慰6名溺亡大学生 实习安全警钟长鸣!2025年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溺亡,另有一名带队老师受伤。这场悲剧不仅夺去了六条年轻生命,也揭示了中国大学生实习安全保障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这起事故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我国实习安全管理长期系统性缺陷的一次集中爆发。涉事企业曾宣称“零事故”,但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致命漏洞,表明安全承诺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安全监管严重失位、责任追溯机制模糊不清。
实习前的风险评估应是第一道防线。然而,此次事故中,浮选槽内矿浆的剧毒与高危性早有业内共识,甚至有学生私下提及格栅板的承重隐患。这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在企业与高校的安全评估中被忽视,显然是形式主义的结果,将学生置于未知且致命的危险之中。
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同样关键。涉事企业在事故发生前不久还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却未能阻止悲剧发生。这暴露了高校与实习单位在安全责任划分上的模糊地带,缺乏明确、可操作的监管细则和紧急预案。当学生进入高风险作业环境时,现场专业指导和有效防护的缺失使得“安全保障”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实习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对实习生负有与正式员工同等的安全责任,并强制进行严格的岗前安全培训。职业学校会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安全资质评估,确保实习环境符合最高标准。这种严谨的制度设计有效降低了实习事故的发生率。
实习后的责任追溯机制是确保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事故发生后,各方虽启动善后工作,但更核心的是彻底调查事故原因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方的法律责任。当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常因其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复杂而模糊,导致受害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健全的责任追溯机制不仅能为逝者家属提供公正,还能倒逼企业和高校真正履行其安全主体责任和教育义务,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每一次模糊的责任认定都是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默许。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国家必须立即行动,建立并强制执行一套涵盖实习前风险评估、实习中安全监管、实习后责任追溯的全链条防范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强制企业为实习生购买高额意外险;将实习安全纳入企业年度安全生产考核的硬性指标;以及建立高校与企业间的常态化安全联检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杜绝实习中的“致命陷阱”,让每一位实习生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探索未来。生命重于泰山,安全不容忽视。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未来一代的庄严承诺。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几条年轻的生命,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与未来的信任。